实验室的内审活动,为什么每年都「似曾相识」? 二维码
3
按照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内审是一年一次,很多检验检测机构是为了应付外审而不得已为之,做内审时敷衍了事,找不到管理体系的真正问题所在。有时即便找到问题原因,却很少有人跟进与修订补正,所有问题还是停留在发现问题阶段。 今天启控和您要聊的话题就是,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内审更加有效? 一、传统的内部审核流程 1、制定审核计划(内容包括:审核目的、审核范围、审核依据、日期、内审人员、日程安排) 2、制定审核检查表(很多检验检测机构没有对审核检查进行更新,而是沿用以前的检查表) 3、按计划执行审查(执行内部审核、查、看、问、记) 4、审核结果汇总(召开末次会议、进行结果的汇总) 5、管理评审(审核结果评估、提出改善意见) 6、会议决议(定案、决定改善措施、纠正预防措施、负责人、改善计划等) 7、结果跟进(改善措施的效果跟进、结案) 二、高效的内审活动的13个法则 1、确定内审的目的 除了应付外审的要求之外,还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性及体系整改目标、部门整改目标、流程整改目标。 毕竟组织一次内审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,要尽量使它的效能最大化,并且能达到自己的目的,找到真正的不足之处。 比如:觉得自己的装配车间近期合格率直线下滑,我们可以通过内部审核找到它下滑的原因。一些流程走得不顺,效率不佳,我们也可以进行内部调查、测试、审核,找出不顺的原因。 除此之外,还要让相关人员知道,内审不是找谁的茬,是要找管理体系的不足之处,然后加以改正,这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。 2、 审核的范围 可以是整个检验检测机构、整个体系,也可以是一个部门、一个流程,甚至一个产品的品质控制过程。这些均可以根据内审目的而定。 3、审核依据 除了之前的传统体系要求外,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要求。 如:最高管理者的要求、管理者代表的要求、部门负责人的要求。即是与内审的目的相一致。 4、审核前的调查 在审核开始之前主导内审的人员要针对审核的目的与要求,做一些调查与信息的收集,这个在传统内审中是没有的。 收集的内容包括:部门内部的绩效表现、人员的调查、负责人的自评、内部人员自评、部门与部门之间互评、日常运行情况。 这样使后期内审更加有针对性与目的性,效果会更好。这个可以在内审之前的日常管理与进行中积累收集,也可以集体调查收集。 5、制定内审计划 内容包括:审核目的、审核范围、审核依据、日期、内审人员、任务安排、日程安排。使审核工作得到具体的书面上的呈现。 6、确定内审人员 7、编写内审检查表 审核小组成员,针对于审核目的、范围、依据,有针对性地编写审核检查表,突出此次审核的目的是体系的改善还是部门与流程的改善,还是全面的整改与梳理。 8、内审的项目的重审讨论 检查表出来之后,内审组再一次进行集合评审检查表的内容,剔除多余与重复的审核内容,补充不足之处,批注重点等等。 9、进行内部审核 按照审核计划的内容执行,审核日期可以是随机的,也可以是有计划性的,但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。 10、内部审核结果汇总 结果汇总到审核组长处,并开会讨论分析此次审核发现的问题。汇成书面的审核总结报告交给管代或最高管理者,为下一部的管理评审做准备。 如果是单独部门或流程内审,可以在这总结会上讨论并制定相关的纠正预防措施即可,这可以视问题的严重程度灵活运用。 11、管理评审 召开管理评审会议,针对审核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,有则改之无则加勉。 12、内审结果的跟进 使所有的措施得到落实并产生绩效。 13、结果跟进 所有的措施进行结果跟进与效果评估,形成标准。 三、内审的年度计划 内审应覆盖质量管理体系所有过程、部门和场所,每年至少一次,如有特殊情况可增加内审频次。特殊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: 当合同要求或客户需要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时 当机构和职能有重大变更时 发现严重不合格而需要审查时 第三方审核认证或监督评审前 最高管理者提出要求时 |